4月10日,西辽河春季水资源调度一线传来捷报,西辽河干流水头一路奔流到达教来河汇入口并与下游既有水面实现连通,这也是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403公里全线过流。 实施生态补水,从断流干涸到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复苏 西辽河是辽河干流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西部,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西辽河流域92%以上的面积位于内蒙古,干流主要在通辽市境内。多年来,受气候干旱、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西辽河流域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湿地萎缩、植被退化等生态问题,自1998年汛后几乎全年断流,成为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干流。 自2020年起,在水利部统一部署,松辽水利委员会支持帮助下,内蒙古开始实施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通过实施春夏季生态补水,西辽河干流水头逐年向下游延伸。2020年,西辽河干流台河口断面实现下泄生态水量3700万立方米;2021年,干流水头到达总办窝堡枢纽;2022年,干流向总办窝堡枢纽下游推进18公里;2023年,干流水头到达通辽规划城区界;2024年汛期,干流补水水头与通辽城区既有水面衔接,实现总办窝堡枢纽以下71公里河道有水,干流过水长度达到150.9公里。 随着西辽河干流水头逐年向下游延伸,西辽河水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曾经河道断流加剧、湖泊湿地萎缩、草地沙化的状况开始扭转。 据监测,西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水面面积和有水时长显著增加,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补,2024年末西辽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8.9米、水位较2020年末上升0.55米,沿线湿地、草地植被逐步恢复;区域小气候得到改善,沙尘天气减少,初步形成“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水流过处,天鹅、大雁、赤麻鸭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候鸟陆续回归,为西辽河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干流全线过流,“蒙尘”的西辽河再次“活”起来 以有效措施推进西辽河干流再次流动起来,让“蒙尘”的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复苏,是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为流域沿线的广大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以来,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全程跟进指导,内蒙古锚定实现分时段、分河段全线过流的重大目标,自治区水利厅会同通辽市、赤峰市以及相关旗县、乡镇、企业、水管单位多方协同联动,全力以赴统筹多水源调度,先后印发实施春季水量调度预案、年度水资源调度计划、干流全线过流分工方案等,累计开展会商38次,下达调度指令18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统筹利用多种水源,强化可用水量分析,首次将老哈河及红山水库纳入调度范围,联合西辽河干流及西拉木伦河等主要支流实行统一调度,累计下泄生态水量2.59亿立方米,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最大效能。通辽市、赤峰市抢抓冻土层未开化、河道下渗损失小“窗口期”,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河道应急疏浚治理,累计疏浚老哈河河道152公里、西辽河干流河道245公里,清理阻水点367处,同时结合“清槽行动”全面落实河道禁种措施,为源源活水提供了畅通的过流通道。 3月4日,本次春季调度正式启动,水利部门抢抓流域冰雪消融、农业灌溉期尚未到来、河道冻土未化等有利时机,以水库蓄水为调度主力,充分利用融冰水和河道槽蓄水,优化补充外调水和再生水,严格执行“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全力保障西辽河干流下游过水。补水水头历经38天与下游既有水体汇合,顺利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目标。